• 搜索
    搜新闻
  • 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 行业

    环球速递!10分钟骗了近万元,这种骗术年年有人中招

    东方资讯来源:2023-05-19 23:32:51

    “班级微信群”是老师与家长沟通交流


    (资料图片)

    发布通知的重要途径

    但也应注重加强安全管理和信息甄别

    特别对于收取资料费等信息要多加小心

    否则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

    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甚至财产损失

    前几日下午

    某小学一班级微信群内

    一位昵称为“班主任王老师”的人

    发布紧急通知

    “根据学校通知统一交纳课外辅导资料费用

    488元/人,要求在三点前交纳完毕并上报

    时间紧,希望家长转告!”

    10分钟内

    近20名家长交付成功

    不久后,真正的班主任才发现

    原来刚才的“王老师”是骗子

    为了提高广大同学和家长们的

    反诈意识和能力

    几种常见的诈骗类型

    快来看看吧

    1

    缴费类诈骗

    诈骗分子通过盗取或克隆家长、老师的微信、QQ,以各种方式混进家长群,利用家长对老师的信任,假借“老师”的名义,以需要缴纳服装、教材、资料等费用为由实施诈骗。

    或者谎称有针对贫困学生的助学金,提供信息办理相关手续便可转入家长账户,得到信息后以缴纳相关费用为由,让家长转款骗取钱财。

    2

    谎称孩子出事类诈骗

   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家长的联系方式,冒充学校领导、班主任等身份打电话给学生家长,借以“孩子刚到学校出事了,如生病、晕倒等,需要住院,急需家长转账汇款支付医药费用等”理由,在家长未经核实且情绪慌乱的情况下,引导家长转账到指定的银行账号,进而实施诈骗。

    3

    点击链接类诈骗

    诈骗分子冒充老师给家长发送带有链接的短信,谎称点击链接就可以查看孩子的相关信息。点击链接后,实则为木马链接,盗取个人信息,骗取验证码,从而盗取银行卡账户资金。

    像这样的诈骗案件,似乎每年都在上演

    但为什么屡屡会有家长被骗?

    这是骗子钻了老师和家长

    彼此不熟悉的空子

    化名“某某老师”或“某某家长”偷偷潜入群

    由于很多群聊设置并未开启“群主确认”功能

    很多不法分子可以直接扫码进群

    骗子会第一时间查看老师的头像

    昵称、群备注等信息

    然后更换头像以及身份信息

    借机下手

    利用时间差

    骗子发布“收款要求”

    老师忙于工作无法觉察

    家长也对此深信不疑

    于是“坑”就这么埋下去了

    班主任应定期对班级群成员进行身份核查

    清理身份存疑群成员

    并启动入群验证功能

    防止陌生人随意入群!

    警民通小编说

    家长看到班级群内发布的收费信息,应及时联系班主任核实确认,切勿轻易转账汇款!

    关键词:

    下一篇: 最后一页
    上一篇: 哪样的双旗币能在深圳换半套房